近日,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郎咸臻在电催化还原CO2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,研究成果以“Built-in electric field triggered interfacial water activation for industrial-level electrosynthesis of ethylene from CO2”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《Angew. Chem. Int. Ed.》。该论文我校为唯一完成与通讯单位,翟艳玲教授和郭伟伟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,第一作者为我校2022级硕士毕业生郎咸臻(目前博士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),共同一作为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志军副教授(负责理论计算部分),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。
利用可再生电力驱动CO2催化还原为C2H4,为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提供了一条环境友好的路径。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具有内置电场的La(OH)3-Cu电催化剂(BEF@La(OH)3-Cu),实现了CO2向C2H4的高选择性转化,其法拉第效率高达84.2%,分电流密度达到842.0 mA cm-2,并保持110小时的稳定运行。此外,相应的C2H4生成速率和能量效率分别达到2618.0 μmol cm-2 h-1和31.2%。基于多种原位表征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综合分析表明,该催化剂通过堆叠La(OH)3与Cu层形成La→O←Cu电子转移诱导的内置电场,有效触发La(OH)3-Cu界面水分子解离以持续供给活性氢(*H),进而推动CO2至C2H4转化过程中的多步质子化反应。*H迁移至Cu活性位点,显著降低*CO转化为*COH的能垒,促进高效*CO−*COH耦合,最终在安培级电流密度下实现了C2H4产率的显著提升。这项工作阐明了内置电场策略在推进CO2还原反应中的广阔前景,并为其它电催化体系中催化剂设计提供了借鉴。

分子测量学研究院成立以来致力于电化学材料合成与绿色催化、单原子仿生催化界面分子测量等研究,在学生培养、学术论文、科研项目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。研究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8位,其中7人进入985高校读博,4人获得国家奖学金,多人获得研究生学业奖学金,1人获得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。在高水平论文产出方面,2024年以来已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(3篇)、Science Bulletin、ACS Nano、Applied Catalysis B: Environment and Energy、Nano Letter、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、Analytical Chemistry、Chemical Science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。
论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02/ange.202517221